本报讯日前,于辽西地区发现的两项最新研究为鸟类飞行起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信息,进一步拉近了鸟类和恐龙的距离。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汪筱林发现并命名为“小盗龙”的兽脚类恐龙化石,被确认为是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小的成年恐龙,全长不过40厘米。“小盗龙”保存了约70%的部位,包括头部、后肢、腰带、尾巴等。在研究了该标本的后足结构后,他们发现“小盗龙”不仅与其他兽脚类恐龙一样善于奔跑,而且还具有爬树的本领,可能具有树栖的特性。这一发现对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鸟类飞行起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信息,为“鸟类飞行树栖起源说”提供了重要证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7日出版的权威刊物《自然》上。
几乎同时,该研究所的张福成、周忠和又发表了另一项研究成果———有关羽毛演化的新证据。他们研究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原始的反鸟,并提出了新的羽毛演化模式,对流行的羽毛演化理论提出挑战。这种被命名为原羽鸟的化石具有一种前所未知的羽毛类型,为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它是包括始祖鸟在内的所有鸟类标本中唯一一件具有爬行动物鳞片和真正的鸟类羽毛中间特征的标本。研究表明,原羽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具有前乌喙突的鸟类,首次为鸟类所特有的三骨孔结构提供了化石证据,证明了原羽鸟已经具有了强大的主动飞行能力的结构基础。
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作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已发现和命名了30多个脊椎动物新物种,为世界古生物研究填补了多项空白。